電飯煲

消費錦囊
選擇合適容量配合家庭需要
電飯煲的型號規格一般都會標示米容量或內鍋容量,在香港出售的型號,大部分採用米容量(1升、1.5升或1.8升),電飯煲的米容量,代表每次煮飯的時候,用戶可以把生米加進電飯煲的最高米量,以1升的電飯煲為例,採用附送的量杯(約180毫升),根據說明書量度出5.5杯米,相當於1升米,再按內鍋的刻度,加入所需要的水分,便可以煮出最多的米飯。
不少型號除了標示最高米容量外,也會列出建議適合食用人數,消費者選購前可作參考。

電飯煲內鍋防黏塗層的功用
電飯煲內鍋的防黏塗層(non-stick coating)幫助傳導熱力,減少形成飯焦,方便清洗。防黏塗層一般以氟聚合物(fluoropolymers)和其混合物製成,最普遍有聚四氟乙烯(polytetra-fluoroethylene,簡稱PTFE)。PTFE的防黏塗層的優點是高穩定性,不會與其他物質起化學作用,具備抗氧化和抗黏效能,耐熱、耐酸、也耐鹼,缺點是經不起如金屬等硬物的撞擊,容易被刮花。建議要小心使用,避免撞擊防黏塗層。
防黏塗層安全嗎?
有質素的易潔煮食用具,一般有3層防黏塗層:底漆層(primer)、中層(midcoat)和面層(topcoat)。底漆層的作用是黏合塗層和金屬基材;中層一般使用氟聚合物,加上遮蓋底漆層和金屬基材的色素(pigment);面層除了氟聚合物外,普遍添加雲母(mica)碎片,使塗層的表面閃亮。
市面上也有雙層防黏塗層的易潔煮食用具,也算耐用。只有單層防黏塗層的廚具,耐用程度就最遜色。
有研究指出,氟聚合物在高溫下,例如用超過350℃的大火乾燒加熱,會被分解,和釋出有毒氣體,溫度愈高,釋出的毒氣愈多。不過,正常使用電飯煲煮食,溫度都遠比350℃低,因此釋出有毒氣體的機會極微。
德國風險評估機構BfR表示,正確使用易潔廚具煮食,對人體健康不會構成威脅。即使吞下了剝落的小塊塗層,也不會被身體吸收或引致中毒,不會影響人體健康。
如何使塗層更耐用?
要電飯煲內鍋防黏塗層更耐用,可以從日常使用和清洗習慣着手。
洗米
有部分電飯煲型號的使用說明指出,為免損壞內鍋的防黏塗層,建議用戶洗米時使用另一個容器,之後才把洗好的米倒進內鍋。
煮食
不要將內鍋放置在爐火、焗爐或其他熱源上。
盛載米飯
避免使用金屬飯勺或湯勺舀米飯或其他食物。購買電飯煲時一般都會附送塑膠飯勺,如果自行添置新飯勺,建議選用塑膠製或木製產品。部分型號可用於製作蛋糕,千萬不要用刀直接在內鍋分割蛋糕,破壞內鍋的防黏塗層。
清洗
煮食後使用溫和的清潔劑、海綿或軟布清潔內鍋,不要使用鋼絲刷或尼龍刷等清潔用品,避免損壞防黏塗層。有些去污粉附帶清潔微粒,應避免使用。使用洗碗碟機清洗內鍋前,先參考使用說明。如果發現內鍋塗層嚴重脫落,應停止使用。

使用貼士
- 電飯煲需要配合原廠的內鍋一同使用,不可以用其他煮食器皿代替。
- 使用電飯煲時,應依說明書的指示烹調,不要放入過量的食物,必須預留足夠空間容納蒸氣和氣泡,避免食物溢出。
- 把內鍋放上發熱板前,記住要先把內鍋外面的水珠擦乾,也要確保發熱板上沒有水、飯粒或其他雜物,阻礙內鍋和發熱板的接觸,影響傳熱效果。
- 烹調期間,不要觸摸高溫的電飯煲表面,或把手和臉靠近電飯煲頂蓋上的蒸氣孔,避免被蒸氣燙傷。
- 電飯煲內藏電線,不要把整個電飯煲沖洗或浸洗,建議用濕布抹去邊緣或機身的污漬。清潔後,等待所有部分乾透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