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貝

消費錦囊
乾貝又名「元貝」或「江瑤柱」,屬於貝殼類海產,與扇貝、帶子屬於同一家族。製作乾貝時,只會選取新鮮乾貝的柱頭肉加工曬乾,貝邊等部分則不會採用。日本、中國及越南三地都有出產乾貝,當中以日本乾貝的品質最高,其次是中國乾貝,然後是越南乾貝。不過,香港海味雜貨商會主席麥澄波先生表示,越南乾貝品質 較參差,海味商一般很少進口越南乾貝,所以現時香港出售的乾貝一般都是由日本及中國進口。
日本乾貝
日本乾貝主要分為「宗谷乾貝」及「青森乾貝」兩種,不過根據觀察,香港市面的商戶一般只會標示乾貝為「日本乾貝」或「宗谷乾貝」,「青森乾貝」則較少見。
- 宗谷乾貝:宗谷是地名,位於日本北海道,是出產乾貝最著名的地方。宗谷乾貝體積較大,色澤金黃,表面乾爽,一般帶有少許裂紋,且質量較高,味道亦特別濃郁。
- 青森乾貝:青森是日本本州最北的一個縣,位處北海道以南,同樣是盛產乾貝的地方。青森乾貝體積比宗谷乾貝略小,味道不及宗谷乾貝香濃,但較清甜;色澤一般是淺金黃色,貝粒質地較鬆散,裂紋較明顯。
中國乾貝
中國乾貝主要在大連及青島出產。大連乾貝質量一般比青島乾貝高,除體積較青島乾貝大外,味道亦較鮮甜。
中國乾貝一般不及日本乾貝香濃清甜,顏色偏米黃,亦不及日本乾貝的金黃色悅目。另外,中國乾貝普遍不及日本乾貝乾爽,儲存時要特別留意(詳情可見本文重要提示一欄)。因此,中國乾貝一般都是自用或放湯,送禮或烹調名貴的菜餚則較多用日本乾貝。
日本及中國乾貝體積等級不同
根據貝粒體積,乾貝可以分為5個等級:
- 較大(LL)
- 大(L)
- 中(M)
- 小(S)
- 較小(SA)
圖中乾貝由大至小順序排列,最左邊乾貝是較大級(LL),最右邊是較小級(SA)。較大級(LL)乾貝的體積一般較香港五元硬幣大少許。
雖然日本及中國乾貝同樣分為5級,但旅客須要特別留意,屬同一等級的日本乾貝和中國乾貝體積並不相等。中國乾貝體積偏小,較大級(LL)的中國乾貝,體積往往只同等於大級(L)的日本乾貝,故選購時切勿單以日本乾貝與中國乾貝的等級直接比較。
同屬中級(M)乾貝,日本出產的乾貝(圖左),明顯比中國乾貝(圖右)大。
香港常出售的乾貝一般以「斤」(與內地的「市斤」不同,詳情見下文一點不同)為重量單位,乾貝體積越大,每斤顆數越少,下表列出不同等級乾貝每斤的大約顆數供參考。由於較大級(LL)的中國乾貝較為稀有,消委會在市面收集資料時,未能錄取每斤顆數。
級別 | 日本乾貝(每斤) | 中國乾貝(每斤) |
較大(LL) | 約48粒 | - |
大(L) | 約62粒 | 約80粒 |
中(M) | 約84粒 | 約110粒 |
小(S) | 約108粒 | 約150粒 |
較小(SA) | 約130粒 | 約200粒 |
註:由於每顆乾貝的體積並非完全相同,實際購買時每斤顆數可能有些差異,資料只供參考。
選擇要點



為何存放一段時間後,乾貝會變樣?
你可能發現,乾貝存放一段時間後,顏色會由金黃色變成深黃色,或者乾貝表面會出現一層薄薄的白色物質,這只是乾貝存放長時間後的自然變化,並非發霉或變質,深黃色及有白霜的乾貝仍然是可以食用的。
由於乾貝是由貝類海產加工製成, 存放一段時間後,乾貝內的鹽分會滲透出表面,結成一層薄薄的鹽霜,而並非霉菌。一般而言,味道較香濃的乾貝存放一段時間後都會結出鹽霜,但是貝粒的顏色不會轉變,依然是金黃色。味道較清甜的乾貝存放久了,顏色會變成深金黃色,甚至近乎土黃色,但一般較少出現鹽霜。
重要提示
新實施的《商品說明(修訂)條例》更能保障你
新修訂的商品說明條例禁止零售商作出誤導標價等不良銷售手法,零售商在營商過程中展示貨品價格標誌時,必須以清晰易明的方式顯示按數量單位計的價格,包括長度、闊度(寬度)、高度、面積、體積、容量、重量及件數。
以下情況屬誤導價格的例子:
有關新法例的詳情,請瀏覽香港海關網頁。
一點不同此「斤」不同彼「斤」
旅客須注意香港市場使用的中式重量單位計算與內地不同,在內地1斤(市斤)等於10兩,1兩為50克,換言之,1市斤等於500克;而香港1斤則有16兩,1兩為37.8克*,1斤約相等於605克。要避免誤會,你可參考下列香港市場使用的重量單位轉換方法:
- 1斤有16兩
- 1兩約為37.8克*
- 1斤約為0.605公斤
- 1公斤約為1.65斤
- 1磅約為0.454公斤
- 1公斤約為2.2磅
* 香港流通兩種不同的「兩」,一種流通於食品市場(尤其是購買參茸海味或藥材),1兩約等於37.8克,另一種主要應用於貴金屬買賣市場,1兩約為37.429克,兩種「兩」相等的克數有些微差異。你亦可借助本網站另附的小工具協助換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