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清潔濕巾

檢視44款嬰幼兒清潔濕巾的產品資料 (2014年09月)
不少家長選用嬰幼兒專用清潔濕巾為寶寶清理敏感部位,外出時習慣用清潔濕巾幫子女清潔雙手、嘴和臉。不過,海外有研究指出部分清潔濕巾產品含有防腐劑MIT,可能會令嬰幼兒產生嚴重紅疹。本會檢視在香港市面的個人護理用品店、超級市場和嬰幼兒用品專門店出售的44款嬰幼兒清潔濕巾,發現部分產品含有MIT,也有產品含有其他值得關注的成分,家長選用時必須加倍留神!

適用範圍
44款嬰幼兒專用清潔濕巾中,31款聲稱可清潔屁股或更換尿片時使用,部分屬多用途產品,也可清潔寶寶身體、雙手或面部。有1款說明只適用於清潔嬰兒身體、雙手或面部皮膚(不包括尿布覆蓋範圍),餘下的12款只說明可作清潔用途,未有說明適用範圍。
濕巾成分須留神
異噻唑啉酮類(isothiazolinone)
含有「甲基異噻唑啉酮(methylisothiazolinone,簡稱MIT)」的個人護理用品有可能令幼童和成人出現過敏反應,嚴重的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紅腫、起水泡、皮膚裂開,受影響的範圍包括口、面頰、手指、手掌以及屁股。
為避免產生不良皮膚反應,歐洲和東盟的化妝品協會都建議在駐留類(leave-on)皮膚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(如濕巾)停用MIT防腐劑。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(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,簡稱SCCS)指出在沖洗式(rinse-off)皮膚護理用品中使用濃度達15ppm的CMIT/MIT混合物,雖然不會構成健康風險,但不排除有令人致敏的機會。BIT屬已知的致敏物質,歐盟SCCS認為,在化妝品中使用BIT作為防腐劑或其他功能都不能視作安全。
在42款有成分資料的樣本中,9款含有MIT,其中5款同時使用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(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,簡稱CMIT)」或「苯並異噻唑啉酮(benzisothiazolinone,簡稱BIT)」。

對羥基苯甲酸酯類(paraben)
對羥基苯甲酸酯類(paraben)防腐劑可抑制真菌和微生物生長,對羥基苯甲酸甲酯(methyl-)、乙酯(ethyl-)、丙酯(propyl-)和丁酯(butyl-)普遍用於製造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。雖然致敏性較其他類型的防腐劑低,但仍然有致敏風險,尤其在傷口位置;部分也有干擾人體荷爾蒙水平的疑慮。
歐盟SCCS表示,用於尿布覆蓋範圍的駐留類產品,如含有對羥基苯甲酸丙酯(propyl-)和丁酯(butyl-),有可能令6個月以下發育未全的嬰兒在尿布覆蓋範圍的皮膚受損。新修訂的歐盟化妝品法例將異丁酯(isobutyl-)列為化妝品禁用成分,2015年7月30日起,在歐洲只有符合新規定的產品才可供應市面;不過,美國未有相關規定。

苯氧乙醇(phenoxyethanol)
這種物質帶有淡香味,是一種防腐劑。雖然苯氧乙醇的致敏性低,也不屬於荷爾蒙干擾物質,但可透過皮膚吸收。在實驗室的動物試驗顯示,長時間接觸有可能會損害實驗動物的肝臟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曾提醒公眾,一款乳房護理霜含有苯氧乙醇,嬰幼兒可能經餵哺母乳攝入有關物質,以致影響中樞神經系統,令嬰幼兒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甚至脫水。這種防腐劑在嬰兒護理產品中使用的安全性令人關注。
42款樣本中,18款含有苯氧乙醇,其中15款說明適用清潔嬰幼兒屁股,1款只適合清潔屁股以外的地方,另外2款沒有說明適用範圍。
留意其他可致敏成分
常見令人致敏的成分還有一般香料、可致敏香料成分(fragrance allergens)、可釋出甲醛(formaldehyde-releasing)和羊毛脂(lanolin)等。家長選購產品時應留意上述成分。
樣本按牌子的英文名稱排序。如產品標籤沒有標示和供應商沒有提供全成分資料,所列位置會較後。 資料源自產品標籤或由代理商提供。
售價根據香港消委會2014年8月調查所得,實際價格按地區及店號而異。
資料來源:《選擇》月刊第455期
旁邊的QR碼進入網頁
旁边的QR码进入网页